当前位置:医学下载 > 电驴资源 >

《实用中医推拿学》文字版[PDF]

发布用户:网络 更新时间:2014-12-03 19:05 人气:

ed2k链接列表(如何下载?资源总大小:6.84 MB

资源介绍

中文名: 实用中医推拿学
作者: 罗才贵
图书分类: 健康/两性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号: 7536455364
发行时间: 2004年06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介绍:
全书共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16章,70余万字,插图500余幅。前3章为总论,主要介绍了手法、治疗、功法的基本知识;第4章至第13章为各论,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成人手法、小儿手法、部位性推拿手法,骨伤、内、妇、五官、儿科等的推拿治疗,推拿功法等;第14章至第16章为附篇,介绍了推拿流派、手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自我保健推拿等内容。本书主要读者为推拿正骨科、理疗康复科、疼痛科医师,也可供在校医学生和推拿爱好者在学习和工作中参考。
作者简介:
罗才贵,四川省峨眉山市人。197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留校任教兼附属医院骨科工作。1999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推拿学博士导师,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成都针灸学会理事长、成都针灸学会推拿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曾获“四川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四川省首届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内容截图:

目录:
总论
绪言 推拿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推拿手法基本知识
第一节 推拿学与推拿手法
第二节 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类
第三节 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第四节 推拿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第五节 推拿介质与热敷
第二章 推拿治疗基本知识
第一节 推拿治疗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推拿治疗的原则和治法
第四节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第五节 推拿治疗的性质和特点
第六节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七节 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第八节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推拿功法基本知识
第一节 推拿功法和特点
第二节 推拿功法的分类和作用
各论
上篇 推拿手法
第四章 成人推拿手法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附· 缠法
二、 法
附· 滚法
三、揉法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推法
四、搓法
五、抹法
第三节 振颤类手法
一、抖法
二、振法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二、压法
三、点法
四、捏法
五、拿法
六、捻法
七、踩跷法
八、拨法
九、拧法
十、挤法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二、击法
三、叩法
四、弹法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摇法
二、背法
三、扳法
四、拔伸法
第七节 复合类手法
一、按揉法
二、弹拨法
三、推摩法
四、勾点法
五、扫散法
六、拿揉法
七、捏脊法
第八节 其他类手法
一、理法
二、梳法
三、插法
四、托法
五、捩法
第五章 常规操作手法
第一节 头面部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
三、一指禅推眼眶法
四、按揉太阳法
五、揉前额法
六、按揉四白法
七、鼻旁按揉法
八、按揉面颊法
九、抹面法
十、抹额法
十一、抹眉弓法
十二、按揉下关法
十三、点听宫法
十四、对按头侧法
十五、点揉缺盆法
十六、分推攒竹法
十七、分推头阴阳法
十八、指推正顶法
十九、指推偏顶法
二十、掐揉睛明法
二十一、点鱼腰法
二十二、掐人中法
二十三、点地仓法
二十四、干洗脸法
二十五、振摩百会法
二十六、捻耳垂法
二十七、捏鼻根法
二十八、叩顶法
二十九、梳头法
第二节 颈项部
一、掌揉颈项法
二、揉大椎法
三、提揉风池法
四、拿揉颈项法
五、点揉天鼎法
六、一指禅推颈法
七、 肩颈法
八、 颈项法
九、 颈中法
十、拿风池法
十一、拿颈项法
十二、捻捏颈肌法
十三、掐点颈中法
十四、点揉颈脊法…
十五、点完骨法
十六、掐点风府法
十七、拨颈项法
十八、拨颈侧法
第三节 胸腹部
一、点揉天突法
二、指揉下腹法
三、掌揉下腹法
四、捻胸肌法
五、迭掌按胸法
六、点揉上腹法
七、点揉下腹法
八、按髂内侧法
九、肋间指推法
十、胸部分推法
十一、推脾运胃法
十二、推胃脘法
十三、推上腹法
十四、推侧腹法
十五、脐部挤推法
十六、推下腹法
十七、推全腹法
十八、对振胁肋法
十九、横擦胸部法
二十、点中府、云门法
二十一、点揉胸骨法
二十二、点压鸠尾法
二十三、点揉章门法
二十四、点按带脉法
二十五、双点天枢法
二十六、点揉腹中任脉法
二十七、点归来、气冲法
二十八、拿腋下法
二十九、拿腹法
三十、一指禅推上腹法
三十一、指振中脘法
三十二、掌振上腹法
三十三、掌振下腹法
三十四、掌振神阙法
三十五、对摩胸背法
三十六、旋摩上腹法
三十七、直摩上腹法
三十八、横摩上腹法
三十九、横摩腹直肌法
四十、斜摩腹部法
四十一、斜摩肋下法
四十二、合摩侧腹法
四十三、横摩中腹法
四十四、直摩脐旁法
四十五、摩髋内缘法
四十六、横摩横骨上法
四十七、横摩下腹法
四十八、斜摩下腹法
四十九、旋摩全腹法
五十、旋揉神阙法
第四节 背腰骶臀部
一、拿夹脊法
二、拿侧腰法
三、拿揉腰肌法
四、 肩背法
五、 臀部法
六、肩背部侧掌击法
七、佛手掌叩肩背法
八、屈拳叩肩背法
九、掌根击肩背法
十、空拳击肩背法
十一、拳背击肩背法
十二、掌背击肩背法
十三、掌揉肩背法
十四、拇指揉膀胱经法
十五、点揉天宗法
十六、双点天宗法
十七、拳揉背部法
十八、点揉命门法
十九、揉腰眼法
二十、背部直推法
二十一、背部分推法
二十二、推肩胛内缘法
二十三、腰部双掌按揉法
二十四、背部挤推法
二十五、腰部分推法
二十六、推臀法
二十七、梳肩胛内缘法
二十八、掌按胸椎法
二十九、桥按肩胛法
三十、迭掌按腰法
三十一、点拿环跳法
三十二、掐点脊中法
三十三、点揉夹脊法
三十四、双点肾俞法
三十五、肘点腰眼法
三十六、肘点环跳法
三十七、背部横擦法
三十八、擦肾俞法
三十九、横擦腰骶法
四十、一指禅推背法
四十一、背部团摩法
四十二、推摩背肋法
四十三、腰部横摩法
四十四、腰部团摩法
四十五、横摩八韥法
四十六、臀部直摩法
四十七、拍背法
四十八、拍腰骶法
四十九、推搓夹脊法
五十、推搓八韥法
第五节 上肢部
一、双拿肩井法
二、拿肩上法
三、拿肩后法
四、拿手三阳法
五、拿手三阴法
六、捏揉八邪法
七、 肩井法
八、 肩周法
九、点按阳明三穴法
十、点极泉法
十一、对点内外关法
十二、捏揉四缝穴
十三、擦肘外侧法
十四、握捏上肢法
十五、捏五指法
十六、捻五指法
十七、掌揉肩周法
十八、捏上肢法
十九、搓揉上肢法
第六节 下肢部
一、按揉腹股沟法
二、按揉股四头肌法
三、按揉股后法
四、按揉腓肠肌法
五、拿股内收肌法
六、拿足阳经法
七、拿足阴经法
八、拿腘内上法
九、拿腓肠肌法
十、 股外侧法
十一、 股前法
十二、 股后法
十三、 腓肠肌法
十四、按小腿内侧法
十五、股外侧推法
十六、股后推法
十七、推足外侧法
十八、推足底法
十九、点阴廉法
二十、点承扶法
二十一、股内侧踩法
二十二、股外侧踩法
二十三、小腿内侧踩法
二十四、踏揉股前法
二十五、踏揉股后法
二十六、合掌揉股三阴法
二十七、掌根揉股四头肌法
二十八、拿揉膝上法
二十九、刮膝周法
三十、摩髌骨法
三十一、掌根揉腓肠肌法
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七、运法
八、捣法
九、拿法
十、擦法
十一、搓法
十二、捻法
十三、刮法
十四、摇法
十五、拍打法
十六、按揉法
十七、揉捏法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
一、黄蜂入洞
二、双凤展翅
三、揉耳摇头
四、开璇玑
五、按弦搓摩
六、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七、龙入虎口
八、二龙戏珠
九、双龙摆尾
十、乌龙摆尾
十一、苍龙摆尾
十二、丹凤摇尾
十三、凤凰单展翅
十四、凤凰展翅
十五、凤凰鼓翅
十六、赤凤摇头
十七、猿猴摘果
十八、孤雁游飞
十九、水底捞月
二十、打马过天河
二十一、引水上天河
二十二、大推天河水
二十三、飞金走气
二十四、飞经走气
二十五、 肘走气
二十六、黄蜂出洞
二十七、天门入虎口
二十八、老汉扳缯
二十九、运土入水
三十、运水入土
三十一、老虎吞食
三十二、总收法
第七章 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位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一、百会
二、前顶门
三、脑空
四、高骨(耳后高骨
五、攒竹(天门
六、坎宫
七、天庭(神庭)
八、天心
九、眉心(印堂)
十、山根
十一、准头(鼻准)
十二、太阳
十三、瞳子韥
十四、迎香
十五、人中
十六、牙关(颊车)
十七、天柱
十八、桥弓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一、脾经
二、胃经
三、少商
四、肝经
五、心经
六、肺经
七、肾经
八、五经
九、五经纹
十、四横纹
十一、小横纹
十二、大肠
十三、小肠
十四、肾顶
十五、肾纹
十六、掌小横纹
十七、板门
十八、内劳宫
十九、内八卦
二十、天门
二十一、小天心
二十二、大横纹
二十三、阳穴
二十四、总筋
二十五、青筋
二十六、白筋
二十七、列缺
二十八、三关
二十九、天河
三十、六腑
三十一、洪池(曲泽)
三十二、曲池
三十三、十王(十宣)
三十四、老龙
三十五、端正
三十六、五指节
三十七、后溪
三十八、二扇门
三十九、二人上马
四十、威灵
四十一、精宁
四十二、外劳宫
四十三、虎口(合谷)
四十四、甘载
四十五、外八卦
四十六、一窝风
四十七、螺蛳骨
四十八、阳池
四十九、外关
五十、外间使(膊阳池、支沟)
五十一、 肘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
二、膻中
三、乳根
四、乳旁
五、胁肋
六、中脘
七、腹
八、脐
九、天枢
十、丹田
十一、肚角
第四节 背腰骶部穴位
一、肩井
二、大椎
三、风门
四、肺俞
五、脾俞
六、肾俞
七、腰俞
八、中枢
九、七节骨
十、龟尾
十一、脊柱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
二、百虫
三、膝眼
四、足三里
五、前承山
六、三阴交
七、解溪
八、大敦
九、丰隆
十、内庭
十一、太冲
十二、委中
十三、后承山
十四、仆参
十五、昆仑
十六、涌泉
中篇 推拿治疗
第八章 骨伤科病症
第一节 颈椎病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第四节 胸胁迸伤
第五节 脊柱小关节紊乱
第六节 急性腰肌扭伤
第七节 慢性腰肌劳损
第八节 退行性脊柱炎
第九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节 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
第十一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十二节 骶髂关节扭伤
第十三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十四节 冈上肌肌腱炎
第十五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
第十六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第十七节 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
第十八节 肩峰下滑囊炎
第十九节 肱骨外上髁炎
第二十节 肱骨内上髁炎
第二十一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
第二十二节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第二十三节 腱鞘囊肿
第二十四节 下尺桡关节损伤
第二十五节 腕管综合征
第二十六节 腕关节扭伤
第二十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
第二十八节 髋关节滑囊炎
第二十九节 髋关节扭伤
第三十节 髂胫束损伤
第三十一节 退行性髋关节炎
第三十二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第三十三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第三十四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第三十五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
第三十六节 退行性膝关节炎
第三十七节 腓肠肌损伤
第三十八节 踝关节扭伤
第三十九节 踝管综合征
第四十节 跟腱周围炎
第四十一节 跟痛症
第九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喘
第四节 心悸
第五节 中风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胃脘痛
第八节 呕吐
第九节 呃逆
第十节 泄泻
第十一节 胃下垂
第十二节 便秘
第十三节 郁证
第十四节 不寐
第十五节 胁痛
第十六节 头痛
第十七节 面瘫
第十八节 面痛
第十九节 癃闭
第二十节 淋证
第二十一节 遗精
第二十二节 阳痿
第二十三节 消渴
第二十四节 痹证
第二十五节 痿证
第十章 妇科病症
第一节 月经不调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闭经
第四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五节 慢性盆腔炎
第六节 产后身痛
第七节 乳痈
第八节 乳癖
第九节 子宫脱垂
第十一章 五官科病症
第一节 近视
第二节 麻痹性斜视
第三节 眼睑下垂
第四节 溢泪症
第五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第六节 咽喉炎
附· 扁桃腺炎
第七节 鼻窦炎
第八节 牙痛
第九节 喉喑
第十二章 儿科病症
第一节 腹泻
第二节 呕吐
第三节 腹痛
第四节 疳积
第五节 便秘
第六节 发热
第七节 咳嗽
第八节 哮喘
第九节 惊风
第十节 遗尿
第十一节 佝偻病
第十二节 夜啼
第十三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
第十四节 小儿肌性斜颈
第十五节 小儿臀肌挛缩
下篇 推拿功法
第十三章 推拿练功
第一节 指力训练八法
第二节 易筋经
第三节 少林内功
第四节 八大劲
第五节 站桩功
第六节 八段锦
第七节 十三太保功
附篇
第十四章 推拿流派
第一节 一指禅推拿流派
第二节 法推拿流派
第三节 内功推拿流派
第四节 正骨推拿流派
第五节 腹诊推拿流派
第六节 脏腑经络推拿流派
第七节 小儿推拿流派
第八节 点穴推拿流派
第十五章 推拿手法研究进展
第一节 手法的形态学特征研究
一、手法的力学特点研究
二、手法的能量转化研究
三、手法的生物电信息研究
四、手法的深透性研究
第二节 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一、旋转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二、拔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三、屈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第三节 手法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一、手法镇痛作用的研究
二、手法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研究
三、手法对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四、手法调节内脏功能作用的研究
五、手法的其他作用研究
第十六章 自我保健推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部位自我保健推拿

本周脚本排行